在台灣傳統產業面臨「技術失傳」與「市場飽和」與「削價惡性競爭」的窘竟。許許多多傳統製造業工廠「西進」中國與東南亞,尋求低人力成本的全球化下的生存法。然而這現象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持續發生,事到如今,根留台灣的產業有些成為技術上難被世界取代的前鋒部隊(台灣的紡織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,奧運選手身穿的運動衣七八成來自台灣Made In Taiwan)成為舉國榮耀與提升GDP的無聲英雄。
但世界上有富有人家,也會存在辛貧小戶,台灣許多無法外移卻又在技術上平平的小工廠,就極力往自創品牌與異業結合、多元發展前進,這過程中當然無非所有工廠都可以步步高升。
夕陽產業的老闆,少了「再勇敢一次」的決心
現今有個迷失,好像人們把科技業以外的產業均稱傳統產業,然而這樣的定義就一概包含農、林、漁、牧等一級產業與二級製造業,甚至連三級服務業也均包含其中。然而如今我們擔心的卻是那些傳統產業中的「夕陽產業」,正是那些面臨危機急需轉型,但又往往不那麼順利的產業,而這些產業也佔就業人口的許多數,許許多多的夕陽產業在這些年並沒有撐過去,造成的社會問題不勝枚舉。
傳統產業中的夕陽產業有一大特色,就是「師徒制」,不依據「數據化」而是一種人對人、口對口的「訣竅」。這不代表任何負面訊息,但是這類產業勞動性高、動作繁複(無趣),故不是年輕人嚮往的產業,依據報導年輕人寧可去7-11、全家吹冷氣較輕鬆的「罰站」一整天,也不願意當個「黑手」。許多工廠祭出高薪,卻也張羅無人。20年前的教育改革將台灣高等教育往學術裡推,但是學術界研界性質人數需求量並無那麼的饑缺,造成台灣青年學子「學非所用」又無「技術」的累積。
許多專家都支持產業升級轉型,而所謂的升級就是找出更省成本的生產方式,然而這必花費大量資金成本像是設備優化、研究技術升級…等,然而,老闆花了大半輩子有了今日成就,垂垂老矣、五子登科,要他再拚一次,要他勇敢,他多半勇敢不起來。即便是第二代接管,書生氣息加上老臣的高功與自尊,也常是面臨「少主無力使喚老臣」的問題。
再者,一個工廠其實牽扯很多人的利益,包含生產線技術員、上游廠商、下游廠商、管理階層…等。因為一條產線的改變必有簡單化的過程,其中造成人力上的多餘,可能就會有人失業,不論是技術員或管理階層皆有影響。其二上游廠商習慣複雜化的產業生態鏈,要簡化必會損失利益、下游廠商也必然,這些都是造成產業無法升級的主要原因!